珀斯BBS-珀斯论坛_珀斯租房_珀斯中文网_珀斯华人社区_信息平台_信息帮转_Perthbbs.com中文网

标题: 人生最要紧的事 [打印本页]

作者: minsao    时间: 2013-2-16 00:50
标题: 人生最要紧的事
本帖最后由 minsao 于 2013-2-16 00:50 编辑

黄存望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诗篇四十九篇说,世人所重视的很多:
一、财富:「那些倚靠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重视财富,乃是今人最普遍的人生观。即使「无产阶级」,有了机会,一样是往「钱」看。有些人用高价购买「八八八」、「一六八」等车牌,希望「发发发」,「一路发」。



圣经并没说,有钱就是罪,但圣经教导我们不可贪恋钱财,因为「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剌透了」(提前六章10节)。一个人「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箴言廿二章4节)。



有钱并不能「使鬼推磨」。钱不能叫人长生不死。圣经说,有钱人「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赎价给神,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只可永远罢休。」



二、知识:有人一生追求知识,以身为「学者」,满腹经纶为荣。你有知识,人就尊重你,那晓得「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道书一章18节)。知识与智慧造成一些哭泣的哲人(Weeping Philosophers)。而到尽头,智慧人竟和愚顽人一样死亡!他的智慧救不了他。真正的聪明是认识永生的上帝:「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九章10节)。这使人得救的智慧,存到永远,这知识可在圣经里找到。



三、名誉:除了求利,求名。人的生命非常短暂,不如一间房子。正如诗人感叹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些人自知无长生之术,但愿能名垂千古,于是「以自己的名,称自己的地」,称自己的房子、街道,以为把名刻于石上,便是不朽,谁知「人居尊贵之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先是人的尸身腐朽,然后再过不久,名字也被遗忘。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惟有名字被记在生命册上的人,才永存不朽。


更多文章: 中国信徒佈道会 中信月刊 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 (有简体字/繁体字版本)









神如此的爱你以致他为你而死. 他的名字叫做耶稣基督.
God loves you so much that he died for you. His name is Jesus Christ.





------------------------------------------------------------------



广告: Netnanny (网路保母) 软体 - 点击 '无法观看线上图片或影片' 选项, 终止色情.
         Netnanny software - Stops online porn



作者: lvronaldo    时间: 2013-2-16 21:39
吃喝玩乐
作者: minsao    时间: 2013-2-20 20:51
人生最要紧的事(二)


黄存望


世人所重视的,除了财富、知识、名誉,还有:


四、权力:


人类的历史是争权的历史。为着自己的权益,不惜牺牲许多人的生命,真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可叹的是「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诗篇四十九篇12节)。上台的日子几乎就是下台的日子。高举非从东,非从西,乃从神而来,人若「听从神的诫命,必作首不作尾,但居上不居下」(申命记廿八章14节)。一个人若专心爱神,神就要拯救他,因为他知道神的名。神要把他安置在高处。(诗篇九十一篇14节)


五、自己:

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你若利己,人必夸奖你。」(诗篇四十九篇18节)。许多人以为「人不利己,天诛地灭。」小孩学说话时,最喜欢讲「我的。」人人单顾自己,「各家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人自私的本领,不学自通,为世界,为别人带来很多灾祸,于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今天环境污染、空气污染、臭氧层遭破坏,很多都是人自私的后果。


人所重视的,不但不能救人,这些东西,如财富、知识、声名、权势,以至于自己,都转瞬即逝。人倚靠这些,对他有害无益,圣经说:「人在尊贵之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诗四十九20)


人需要及早醒悟,认明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是什么,以至他能珍惜所该珍惜的,避免所该避免的灾祸,而不至于轻重不分,本末颠倒,误了自己人生最要紧的大事。





欢迎光临 珀斯BBS-珀斯论坛_珀斯租房_珀斯中文网_珀斯华人社区_信息平台_信息帮转_Perthbbs.com中文网 (http://101.0.87.15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