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專家學者拋出政治上的「燙手山芋」,建議邀請中國大學在澳洲開設分校,以應對澳洲大學的經費緊張問題。
澳洲是礦場,是度假勝地,可能還是獲得大學教育的場所。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國際學院院長費沙(IAN FRASER)指出,這是亞洲鄰國對澳洲的印象。但是他警告,澳洲作為外國畢業生工廠的風光不會繼續。
費沙是國際貿易專家和前商業學院副院長,在RMIT學院任職34年後正準備退休。他表示,如果澳洲不想未來從礦場刨食,就必須向鄰國顯示出投資大學的興趣,而不僅僅是靠學費斂財。
費沙綜觀大學撥款模式的變化,從魏德倫(WHITLAM)時代的大學負責,要政府撥款,演化到霍克(HAWKE)時代的恢復學生自費,並在何華德(HOWARD)政府下擴大。
公共撥款的下降,意味著大學經費目前要依賴於海外留學生的學費,佔大學收入的三分之一。
費沙表示,陸克文(KEVIN RUDD)政府上台後承諾樂觀前景,但是聯邦撥款難抵通脹指數,以及上個月取消基建項目令他的希望大打折扣。
從2012年開始的部分脫管計劃,同樣將令大學對留學生學費的依賴雪上加霜。
屆時,本科生的招生名額將會按需分配,此舉有可能導致學生人數飆漲。但是學費仍設立上限,令經濟拮據的大學很難應付建築和教職員工的增加,因此更千方百計增加來自留學生的收入。
他認為,從長期來看,澳洲需要重新評估與外國大學的關係。
聯邦政府將自己當成教育產業的唯一管理人,但是中國等國家已經是重要的參與者。中國學生佔到海外留學生的約三分之一,在印度學生受襲事件和無良培訓學院倒閉潮令澳洲聲譽受損的同時,中國與澳洲的關係也是風雨飄搖。墨爾本和雪梨的中資瑪利丁(MERIDIAN)國際學院在上月倒閉,可能破壞澳洲的教育聲譽,中國政府已經在網站上發出留學預警。
費沙指出,教育不應該與「人們銷售煤和羊毛」一道,當作單純的經濟產業來推銷。教育更是涉及夥伴關係,既是經濟又是智力合作,而中國是理想的並駕齊驅者。展望世界的未來,中國知道創新、研究和智慧力量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