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今日正式发布公告,决定暂时叫停药品电子监管,并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药品电子监管内容修订公开征求意见。 而据食药总局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食药总局已经通知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运营方阿里健康(原中信21世纪),正式收回代理运营权。下一家负责运营的单位,将是专业从事IT服务,但不涉及医药服务的企业,会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施行。 新浪科技致电阿里健康,其公关部负责人表示,已看到公告,但尚未接到要求停止提供监管网技术运维服务的通知。 一起“民告官”事件背后的风波 今年1月25日,湖南养天和大药房一纸诉状将食药总局告上法庭,认为食药总局强制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属于行政违法,要求立即停止这一违法行为。随后,老百姓、一心堂等药房纷纷发表声明,支持养天和的呼吁。食药总局被迫于2日后紧急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商讨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纠纷解决方案。 尽管这一事件表面上被理解为“民告官”,但实际上,这些医药企业的矛头,指向的却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阿里健康。 早在被阿里巴巴收购之前,阿里健康前身中信21世纪就为食药总局运营药品电子监管码多年,并以此为主营业务。尽管背靠食药总局,但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新浪科技,组建该监管网络的成本远高于利润,导致公司常年亏损,最终选择“卖身”阿里。 据此前媒体报道,养天和大药房对食药总局的诉讼言辞极为犀利,指责食药监总局“官商勾结,出卖国家公信力,为利益集团谋取不法利益”。 如此激烈的言辞背后,却是医药企业对未来的担心,作为国内唯一的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方,阿里健康掌控了所有药品的资料信息,并储存于阿里云,一但阿里将这些信息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将握住医药企业致命脉门。尽管食药总局和阿里健康都多次强调,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一直归政府所有,阿里健康仅仅是技术、运维服务,但依然无法平息药企的担忧。 此外,医药厂商还指出,为了推广这一电子监管码,制药厂要增加新的设备,而药店则需要购买扫码枪和秘钥,并投入高昂的后续维护费用,这都大大增加了行业运营成本。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的“成本增加”只是这些企业的说辞,电子监管码很难取消,企业真正担忧的,还是阿里对数据的垄断。 经过近一个月的摩擦,食药总局今日终于宣布暂停了药品电子监管码,但作为国家对药品的最有力监管手段之一,监管码并没有宣布废除,而是就相关内容公开征集意见,然后选择新的运营方,简单来说,这一公告只是取消了阿里健康的运营资格。 食药总局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下一家负责运营的单位,将是专业从事IT服务,但不涉及医药服务的企业,会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施行。不过有业内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在此项限定之下,能够接盘的企业十分有限,况且中信21世纪的先例在前,接盘企业会十分慎重。 失去“主营业务”的阿里健康怎么办? 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联合云锋基金,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信21世纪,后将其改名为阿里健康。当时行业公认,阿里的这项大手笔收购,除了加强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看中电子监管码数据。然而,这一可能性目前却成为泡影,阿里健康未来何去何从?10亿收购是否成为“坏账”? 据阿里健康去年年底发布的最新财报数据,2015年4月至9月的半个财年内,公司主要业务中国药品袋子监管网收入同比增长14.61%至2137.1万港元,但净亏损达1.25亿港元,入不敷出现象严重。 《中国医药报》此前曾报道,食药总局就药品电子监管网系统的后期运维方案,和阿里健康“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探讨。《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则称,阿里健康一直在和食药总局磋商和梳理运营权的问题。原因在于,光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建设和运维费用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阿里健康在2015年上半年净亏损额达上亿港元。 有知情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阿里健康在2015年就和食药总局开始讨论是否要改变现有的运维模式。最近,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这一讨论现在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食药总局已经和阿里健康建立工作小组,开始为移交电子监管网的系统做准备。 一位匿名观察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长期亏损的药品监管码业务早已成为阿里健康的“包袱”。 阿里健康此前公布的未来战略为:由家庭医生、网络医院、远程医疗等业务板块构建的网络分级诊疗体系,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B2C+O2O医药健康产品服务平台,通过自身在电子商务、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的优势,以用户为核心,为医药健康行业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互联网解决方案。 随着阿里巴巴内部一项重要业务——天猫医药馆的入驻,阿里健康B2C+O2O的战略十分清晰,而阿里系庞大的用户群及大数据技术支持也将为阿里健康提供后盾。 不可否认的是,失去了数据优势的阿里健康,将重新与腾讯、百度、京东等站回同一起跑线,新的战役,现在才开始。 本帖转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