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启辅助访问 DI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揭秘:外媒如何歪曲报道中国2009年国庆大阅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王大发财 发表于 2014-10-2 09:25:43
93 2
本帖最后由 王大发财 于 2014-10-2 09:26 编辑

(2009年)十月的中国很火。刚刚过去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主要媒体迅速进行报道和评述,BBC、CNN等电视台进行了转播。可是在报道中也出现一些不真实的声音:

10月8日,记者接到柏林华人学者林先生的电话。他向记者讲述称,10月1日,德国国家电视二台驻华记者在阅兵之后采访了一位中国中年男性。这名男子面带微笑,用中文高兴地说:“我想看(阅兵队伍)。”没想到,林先生从电视里听到的同声翻译竟成了“这是一个耻辱,我想看”。

不仅如此,甚至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也被“做了手脚”。胡锦涛在国庆阅兵大典上发表讲话称,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该台新闻将其翻译成“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全然不提“改革开放”。

不难看出,只有改革开放才发展中国和社会主义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和概念。改革开放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发展了,人民幸福了,社会主义才能进一步发展;而经德国二台一说,中国只是在搞“主义”,中国只是靠意识形态在发展,何其离谱的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德国国家电视二台的第一个错误是明显的不准确,是故意歪曲新闻事实;第二个错误翻译虽然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理解表达差异所导致的,但也显然带有一定的“文化偏见”。(10月12日新华网)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其原因的。“政治正确”是一些西方媒体的红线,如《文汇报》驻外记者郑若麟曾说:在法国,对中国进行正面报道已被划入了“政治不正确”的范畴。因此,所有涉及中国的新闻,都会有一个尺度,即不管中国怎么做,总是找负面的角度去报道、评论。德媒此次的做法再次将之进行了印证。

日前在德国举办的法兰克福书展也有这样的情况。近一个月来,借法兰克福书展批判中国俨然成为德媒涉华报道的主流。德国各大报刊都接连发表文章就言论出版自由和人权问题批评中国。另外,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角度过于单一,因而使德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在传统与现代、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大都市与穷乡僻壤这类既空洞而又两极化的概念间徘徊,而事实上这些概念过于简化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德国,称得上了解中国的人仍然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德国人来说,身边的中国就是每条商业街几乎都能找到的中餐馆、市场里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和偶尔从广播电视听到的矿难与国际并购消息。他们是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民粹主义式批判的潜在受众。(10月15日参考消息)

由此看来,“文化偏见”的解决,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但终究得有个解决的办法。日前正在德国访问的习近平副主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文化的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习近平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10月14日中新网)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来就多姿多彩。可有的人偏要以西方模式来完成“历史的终结”。谁知发展到现在,历史并未终结,倒是西方自身引发的金融危机差点终结其推崇备至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模式。

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没有太阳,他就看不见太阳。同样,如果西方某些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抛弃傲慢与偏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中国,势必会对中国进行误读。如何解决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请他们好好琢磨习近平副主席给出的答案: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人民网)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板凳
catfelix 发表于 2014-10-2 19:1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stfz 发表于 2014-10-2 11:59: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服务信息 | 推荐服务 〓

Copyright @ 2017 OZYOY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本页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