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经验到实验科学的痛苦蜕变——钓技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推动行业的发展在于知识体系和认知方法的更新和变革——题记
让我先引入一个题外话,作为打开话题的因子,从中医说起,中医在国人的认知体系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一门祖宗传下来的实践经验,中医的其他方面我不去深究,目的在于引入一个概念“实践经验”。实践经验,从字面理解,是在应对某一个特定情况发生的时候,反复施用,大部分情况下行之有效的经验。比如说上火了少吃辣椒这最浅显的经验以及阴阳平衡这样深奥的哲理。再者,我引入一个观点,叫做“分组对照实验”,这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可是在我看来,它引领了人类科学发展和变革,所有的科学成果在走出实验室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分组对照实验,数据化的描述和记录下来产品或者技术的特性,以便后来者在此基础上领悟和发展。说到这里,钓友们应该能品出一些意味,我是在借中医而言他,类比了我们在垂钓中的实践经验,一种钓鱼人们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琢磨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垂钓理论。而在多年的垂钓中,我却发现了一些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由于天时,地理等等客观因素的不统一性和每个人对垂钓的理解不同,导致了垂钓这个理论体系百家争鸣。虽有大体相同的理论指导思想,但是细细品味每个资深垂钓大师的很多理论却是自相矛盾的。或许有人会认为垂钓是一种心境,魅力恰恰在于每个人的理解。但是站在一个理科男的角度,一个科学认知未知世界的角度。我不得不说如果未来的垂钓理论想发展成一门垂钓科学,希望它不停的完善和发展,想要后人可以站在我们的认知和成果上再进一步,那就亟待把垂钓体系理论朝着科学的方向去发展,利用最基本的分组对照实验去收集数据,实验对比,得出结论。而非每个人凭着自己的经验侃侃而谈。
说到这里,或许有些钓友会有些迷糊,我来举几个垂钓中的小例子。
1.垂钓添加剂:
钓友们可以自己想一想,你能不能说清楚你钓箱里的小药,除了颜色不同,气味不同以外,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凤梨和果酸到底区别在哪?什么是神经刺激类添加剂?你闻着觉得是草莓味,鱼这辈子都没见过草莓,它在水里闻和你在空气里闻一样吗?你把草莓添加剂倒水里,再把鼻子插水里闻闻试试看,还能闻着草莓味吗?每次比赛,焦灼痛苦的选择添加剂,心里踹踹不安不知道加多少,不知道会不会有效,不知道会不会死窝。隔壁那哥们和我用的味道不一样哦,我要不要换那种?这样的问题折磨了各位钓友多少次,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深刻而痛苦的体会。
2.垂钓饵料
钓鱼们再想一想,饵料的特征有些啥?颗粒大小,颜色,气味,雾化,比重等等此类直观可以看到的。那么从最基本的来说,多大才算颗粒大,怎样才算有雾化,雾化有多大,怎样描述我饵料的比重,你觉得雾化大没准他觉得雾化小,你觉得比重大没准他觉得比重小。认知上的基本概念尚未有一个客观统一。再者,为啥饵料A 要配着饵料B才好用,为啥不能加饵料C 呢?大家都说这好用那就好用,那偏偏你就用这个钓不着与怎么办,换饵料?重新配?买贵的?不行咱进口的全丸九,再不行我打窝,一大桶窝料丢下去看鱼来不来。多少次反复挣扎,多少次迷茫和不确定折磨着钓友们。饵料的理论体系对于基本的客观变量没有一个直观衡量的数据标准,不可以被描述。这导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饵料运用体系的不可被传承和发展,只能每个人靠着自己的经验和概念一条路走到黑。
以上的两个例子只是每个钓友,不管你钓鱼多久,新手也好老手也好,都会遇到的问题。大家都在黑暗中探索。钓友在探索,探索行之有效的理论。俱乐部在探索,探索怎样传承和发展自己的垂钓经验。渔具厂家在探索,探索什么才是市场对于产品的反应。整个行业都在摸索。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理论体系脆弱的神经在不断地被挑动。垂钓这个行业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内涵,把自己从最初的一根竹竿走天下发展到让大家都希望运用科学手段去探究。但是我冒昧的说一句,大部分最基础的理论体系,没有客观统一的标准,探究上没有引入分组对照实验的手段。这个理论体系还是科学的门外汉,它甚至不能称作一个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大家口耳相传的故事。真正热爱垂钓的人不应该仅仅关注一个行业带来的利润和发展,更应该关注支撑这样行业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健全,让这个大家都热爱的运动可以永久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前面这半部分文章,是想要唤醒大家对于垂钓理论的关注,对于这个蓬勃发展行业背后脆弱现实的关注。但这世界上最令人讨厌的一种人就是整天提出问题而不提出解决方案的人,我立志不做这种人。所以我用最最简短的描述举个例子,可能涉及到一些新的概念,大家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选择性阅读。不过一些有化学,生物背景的钓友们肯定能懂。抛砖引玉,各位看官不妨读读。
PCR 技术鉴别一定水域中的鱼种和密度
PCR 是一个简单的基因扩增技术,引物设计技术,再者就是跑个琼脂糖的胶,技术上的操作还是很简单的。
首先一个图说明一下这个试验的基本条件。下图以大头鱼为例。生物在生活中是要不断脱落细胞组织的,简单来说和一个人一天掉50根头发是一个道理,鱼在水里也在不停的脱落各种细胞组织等等。采钓点的水样,如果这钓点附近有鱼,那么这里面肯定就有鱼类脱落的组织,鱼类密度和组织密度呈正相关,也和我们能提取的DNA呈正相关。好这个图解释完了。
再者,取了水样之后,离心去杂质,提取一下DNA,你爱用怎样方式都行,比如说异硫氰酸胍法、碱裂解法等等。提取待用。上DCBI找到你要钓目标鱼的基因序列,找一段同源基因出来,不用太长,有酶切位点的几百个BP就行。找个酶切位点切一下你提取的基因。再以这个为基础设计引物。完了run个pcr,再跑个胶,看看那个BP的大小和你同源基因的是不是差不多,那样就可以测出这个水域里面有没有你要钓的这种鱼。通过控制PCR 的cycle和gel加样浓度是应该可以跑出不同亮度的条带,从而比较出鱼类密度的情况。
好啦,技术这部分写一下至少得几千字才能说得清,写着写着觉得蛮枯燥无趣的,就此搁笔。最后呐,预祝各位钓友渔获慢慢,生活幸福,每次都能和老婆请到假出来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