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无注册 发表于 2017-2-20 09:26:30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一生不曾做过坏事,为何会这样?”
别人眼中的富家子弟,每日锦衣玉食的留学生们,为何还会对人生如此沮丧以至于要选择人生的提前谢幕?
在刺耳的说他们是人生loser的声音下,有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经历了什么?
上周日,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传来一则让人十分痛心的消息——就读于该校的中国留学生Weiwei Liu被发现在寝室内身亡,年仅20岁。警方断定,Weiwei的死因为自杀,而她自杀的动机依然在调查当中。
根据UCSB校报Daily Nexus的信息,Weiwei是该校语言学专业(linguistics )的大二学生,来自中国广东,热爱美国文化。
当地时间2月16日,UCSB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为Weiwei Liu举办了一场追悼会,她的父母也到了现场。
追悼会的现场播放着Weiwei生前和她妹妹一起录制的《Summertime Sadness》,她的母亲说:“她嗓音很美,我们经常会播放这首歌。”Weiwei是个十分喜爱音乐的女孩,她喜欢弹钢琴和唱歌,也十分喜爱读书。
图片来自Daily Nexus
Weiwei的母亲告诉校报,对于她的妹妹和两个弟弟来说,她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在她去世前,还跟爷爷奶奶通过微信视频,也跟家人祝了“元宵节快乐”。
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Weiwei的家人也才去过圣芭芭拉,与她一起过年,在她宿舍的厨房里做了一顿年夜饭。之后她和家人们一起去了圣迭戈看了科罗拉多酒店,又去了洛杉矶的环球影城,因为她很喜欢坐过山车。
Weiwei生前在Facebook上留下的最后一条信息中,她曾感谢自己的母亲一个月以来的陪伴和照顾:
我曾无数次走过这条幽径,总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无人的场景。我从不喜欢出现在家人的镜头里,但这次例外,因为在陪伴和照顾我一个月之后,妈妈将与我分别。妈妈,不用担心Linka (Weiwei的英文名),你的小女孩已经长大。我会一直想念你。图片摄自Weiwei妈妈。
喜爱读书、音乐,热爱旅游,同时也是弟弟妹妹眼中的榜样,在Weiwei生前的照片中,我们也发现,她是一个能与人相处融洽的女生,20岁的大好年华,她究竟为何选择自杀?
我只想做一个普通正常的人 —— 某同样选择了自杀的留学生的绝笔
从Weiwei生前留下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十分优秀的女生。更不幸的是,过去这几年,还有很多和Weiwei一样的留学生,放弃了自己精彩的一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6年12月10日,俄亥俄州立大学理论物理与天体物理专业大三的学生刘同学自杀身亡。自杀前三天,刘同学还和几个好友一起商量去滑雪的行程。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学的陆同学跳进了冰冷刺骨的密歇根湖,结束了自己年仅28岁的生命。自杀前她和母亲视频通话三小时,并没有显示任何反常迹象,却不料那就是母亲与她最后的通话。
2015年1月,耶鲁大学的华裔学生王同学从金门大桥跳下与世告别。去世前她曾在Facebook写道:“亲爱的耶鲁大学:我爱这里。我希望有更多时间。我需要时间去工作,我需要时间去等待新药物以治疗我的病。但是学校不能满足我这些。我承受不起离开学校一年或永远退学。”此前王同学曾因精神问题退学。
2014年10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20岁中国留学生李同学选择了跳楼自杀,生前他备受失眠、焦虑的困扰,在自己的日志里写道:“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事后,学校为其在校内教堂举行了追思会,他的家人也希望留学生能敞开心扉积极面对困难并学会主动寻求帮助。
2014年8月,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一名22岁的中国留学生林某跳楼身亡;
2014年2月,新泽西某大学一中国访问学生跳楼自杀;
2013年11月,纽约某大学一25岁女留学生从高级公寓顶楼跳楼身亡
。。。。。。
很多人将自杀者和loser联系在一起,他们觉得自杀的人是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才会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
但翻看一下这些逝去的年轻生命,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他们可能曾承受过我们不能想象的痛苦。
虽然目前警方还没有提供Weiwei Liu自杀动机的相关信息,但是通过她生前在社交网站上留下的只言片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今年一月初,从她Facebook上,我们发现她曾打算转学至南加大(USC),但她父母因为USC周边的安全问题,建议她留在UCSB,而她虽然不确定自己该如何选择,但在最后选择了留在UCSB。
这或许不是她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原因之一。但也可以看出,在她生前,曾经需要作出十分重大的抉择,她的情绪可能有过波动。
但是,在22天之后,她又发了一段文字,不免让人感到更加痛心:
“在上学期的一节古典神话学上,教授问了在场有多少人想要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只有二十几个人举手。
于是教授又问,有多少人想要漫长而快乐的一生,大概有六百多个人举手。
我现在想知道为什么在美国有这么多嚷嚷着要漫长而快乐的一生,但美国的抑郁比例高居世界第一?
又有多少抑郁的人在渴望所谓“漫长而快乐的一生”?课上的举手比例不仅仅只是一个校园现象,而是全美国的普遍现象。这一比例是惊人的,我们真的应该仔细思考一下。”
抑郁,又是这刺眼的两个字。虽然我们不能确定Weiwei Liu就是因为抑郁而自杀,但她这段文字中对抑郁的这些问题,以及这段文字发出时间与她自杀时间如此接近,不免让人产生怀疑。
心理疾病是一个无形的杀手,有时非但身边的人很难发现,自己也会常常无法意识到。
我们在去年12月做的一次调查中,惊讶地发现,7000多名读者中超过一半(53%)投票给了“有过,有动过自杀的念头”选项,还有约9%的读者投给了“身边的朋友有过”选项。“从没有想过自杀”的读者还不足40%。
以上调查数据来自一篇日报报道的读者投票,文章在这里:我们搞了个留学生自杀倾向的小调查,结果触目惊心,一半人有过自杀念头
这一令人震惊的数据令我们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很多留学生出门在外,难以适应国外的生活,心里面的很多事情常常没有人能够倾听,一些不愉快也无处排解,伴随着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很多留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患上心理疾病,严重者,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心理疾病:看不见的冰山暗礁
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阶段,每个学生会经历独立、成长以及向涉足社会的过渡。然而,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此时心志尚未成熟,情绪更有可能受到外界影响而波动。可能包括学生本人和家长在内,都不会在踏入象牙塔之前意识到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带来的暗流。
图片摄自 Bria Granville 版权属于原作者
心理疾病的范畴包括任何影响个人想法、情绪和行为的抑郁、焦虑和饮食失调等;多数心理疾病的信号首次出现在18-24岁时期。超过20%的美国大学学生据报道被确诊、或正在接受心理疾病的治疗。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看不到的隐藏人群更令人担忧。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联盟研究,事实上四分之一的学生都患有可诊断的心理疾病,但这中间40%并不会寻求帮助。性格内敛保守、不习惯“心理障碍”一概念的亚裔学生更是这隐藏人群中的主体。
尤其对于游学海外的中国学生,留学经历并不如同外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光鲜。除了要应对美国学生承受的学术、社交以及就业压力外,中国留学生们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双重的。
陌生环境下被边缘化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留学生来到陌生的国家,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与语言环境。尽管他们在出国前都或多或少会通过网络媒体、中介机构、学长学姐等了解信息、做足准备,但在实际上调整适应过程中的困难会比预期大得多。即便是一些生活上的细枝末节的小事,也可能成为造成压抑焦虑的挠心石。
而这样的文化冲击可能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缓解,主流文化群体与少数华人学生之间看不见的隔阂似乎总难逾越。很多留学生袒露心声,即便与美国学生通过上课、社团、新生活动建立起场面上的“友谊”,但真正走心的却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还是拘泥于自己的圈子,相同的语言、文化、成长背景让他们终于找到彼此的慰藉和存在的证明。
无需英语、也能生存,这就是很多中国学生的不完整却真实的出国体验。
因此,中国学生群体在美国校园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的被忽视状态,进而产生的孤独感与自卑感成为吞噬年轻灵魂的魔兽。这份无法排遣的寂寞便成为心态失衡背后作祟的魔鬼。
被远远低估的学业压力
网络上散播着“留学党天天都在玩、旅游开趴购物就是不学习”的流言。其实广大留学生只是更愿意分享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而将辛酸苦闷留给自己。
美国高校奉行的“宽进严出”教学政策让无数留学生挣扎在“Pass”和“Fail”的红线左右,高要求、多数量的Paper、Project、Due和Presentation更是逼迫着他们血战过无数个图书馆通宵的日夜。往往这些是中国学生难以向千里之外家人亲友解释诉苦的,只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
与此同时,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拥有极高的主动性,教授布置的作业、评分体系中会很大比重考量学生的自我表现。中国学生一方面由于语言问题,需要花较长时间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起步晚、不自信;另一方面受到内敛中庸的东方文化影响,不愿抛头露面地在人前主动表现,因此应试教育的成功之道成为素质教育下的拦路猛虎。
中国学生群体还存在着不能与教授、同学、实验搭档等建立起有效沟通的问题。他们无法准确及时地进行反馈,阻碍达到理想中的学术进步。
当国内的天之骄子在海外课堂上折翼难飞,心头只会沉重的阴霾所覆盖;倘若当乌云变成风雨,飞翼最终陨落。
成长家庭:“为什么一定做最好?”
中国家庭往往会在成长教育中给予极高的心理期待,“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在极高的留学投资成本下,变成改变整个家庭命运的赌注。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出国留学是否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最好选择,但却盲目相信镀金学历会是快捷之路。
中国家长习惯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夸赞“你真聪明”、“宝宝你真棒”,似乎孩子取得好成绩、考进好学校、获得好才艺是理所应当的本份——你拥有了这么好的天分,凡事不做到极致便是浪费。但当一个孩子长此以往被贴上“天资聪颖”的标签,而被忽略其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他便会在遇挫失败时迅速产生自我怀疑,立刻将失败原因归结于自身,也更难接受失败。
“别人家的孩子活得精彩出色,为什么小时候差不多聪明的你就能允许自己稍显平庸?”
“我花了这么大价钱送你出国,并不是让你到时候和国内大学生一起求职普通工作!”
“你不要找借口说你尽力了,你这么聪明怎么能够失败!”
这样“对人不对事”的育儿观念会在孤身游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恶化。家长们远在国内,对美国大学教育模式知之甚少,可能对美国文化环境都并不了解。他们无法探知孩子们生活中经历的一切,无法想象在陌生环境中经历人生最重要转折阶段的困难。讯息不完整导致他们忽视过程、在乎结果、放大预期,这样家庭环境下的中国留学生便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落后。他们像头骄傲的小狮子,试图在所有竞争中一切为赢。
但在精英荟萃、强手云集的美国社会中,谁不曾经历过一次两次失败?全科拿A真比享受学习体验经历重要?一份来自四大的录用书真比身体健康、一生幸福更值得?
拒绝做“闷葫芦” 及时寻求帮助
若长期受困于心理疾病、出于抑郁焦虑的精神状态,并且难以找到正确的途径得到疏导,学生则很有可能走上极端。
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32.9%的学生严肃地考虑过自杀行为;每12个美国大学学生中就有一个做出过自杀计划,全美高校每年有超过1000名自杀案例,且这个数据还呈每年增长趋势。20至24岁的亚裔也拥有最高的自杀率。
但以伤害自己生命为代价,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自我调节
对于留学生,如何在繁杂的学业和忙碌的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和压力营救是极其重要的。定期运动、音乐放松、与朋友相聚等都是不错的放松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转移注意力。
学会沟通也是更重要的方式。无论是与海外的家人还是身边的朋友、老师,留学生群体更应该学会及时表达、排解消极情绪,永远不要给心竖起壁垒。
图片来源:Inc.com 版权属于原作者
利用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当你觉得心理压力超过你所能承受的范围,你可以选择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每一所美国的大学都会提供心理咨询的相关服务。由于学业压力带来的攀升的自杀率使得美国的大学格外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的健康服务中心一般都配有职业的心理咨询师,所有学生都可以和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通常这样的服务是免费的。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绝对不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现代生活中存在心理障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同时职业的心理医生会对你隐私问题进行严格保密,你不需要有后顾之忧。
心理问题是困扰绝大多数现代人的桎梏,我们没有必要为此而感到丢人。当我们独自出国、游学生活,总有软弱无助的时刻,学会求助也是成长必经之道。
References:
http://dailynexus.com/2017-02-16/memorial-honors-ucsb-student-weiwei-linka-liu/
http://news.yorkbbs.ca/local/2016-11/1717613.html
http://news.sinovision.net/society/201612/00395048.htm
http://news.sinovision.net/society/201702/00400069.htm
http://www.chinanews.com/lxsh/2013/11-21/5531763.shtml
http://finance.stnn.cc/ymlx/2016/1006/360436.shtml
http://www.bestcolleges.com/resources/top-5-mental-health-problems-facing-college-students/
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colleges/articles/2014/03/26/learn-how-to-deal-with-mental-illness-in-college
http://college.usatoday.com/2016/01/30/mental-health-by-the-numbers/
文章来源: 北美留学生日报
post_newrepl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