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启辅助访问 DI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举国奥赛:中国选手斩金无数,鲜有学术成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angben168 发表于 2013-7-31 15:13:12
124 0
本帖最后由 yangben168 于 2013-7-31 15:13 编辑

2013年度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科学竞赛近日全部结束,中国队以数学、物理、化学、信息4项团体总分均列第1的成绩收官。在如今的国际奥赛领域,中国队早已进入了如乒乓球般所向披靡、独孤求败的境界。然而反差明显的是,中国奥赛获奖选手此后鲜有学术上的过人成就。仅以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为例,成年后获得重要数学奖项的奥赛得奖选手中难以看到当年中国选手的身影。


中国队疯狂收割奥数金牌


IMO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重量级的学科竞赛。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并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并促进各国的中学科学教育。1959年,第一届IMO在罗马尼亚举办,至2013年已举了54届。中国从1985年开始派选手参赛,仅1998年未参加在台湾举办的比赛,至今共参加28届。历届共有172人参赛(各国每届派6人参赛),斩获129金、27银、6铜的惊人战绩。而金牌数位列第2名的美国队,用了39届才获得100枚金牌。中国队以平均每届4.6枚金牌的夺金实力傲视群雄,即便是夺金实力仅次于中国的俄罗斯平均每届也只有3.8枚,难以望中国之项背。从团体排名上看,中国队的成绩更是骇人。28届赛事,18次夺冠,即使将苏联与俄罗斯算在一起,参加51届赛事也才夺冠16次。


中国奥赛体制堪比举国体制,奥赛在中国被异化


中国的辉煌战绩得益于中国的奥赛战略,而奥赛战略一如举国体制下的金牌战略。从IMO引入中国开始,为冲击国际奥赛金牌,各地学校普遍开展奥赛培训,甚至专门成立奥赛班。从小学低年级起即进行严格训练,通过各种区域性的比赛从中选拔“苗子”,优秀的苗子最终会获得重点中学的优先录取。当他们取得更高级别比赛(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奖项后,通常便能获得顶尖大学的保送资格,甚至有可能进入国家队参加IMO。然而奥赛战略,就跟奥运金牌战略一样,一将功成万骨枯,只成就了少部分学生。大部参加奥赛的学生,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忽视了其他学科。一旦在奥赛中失利,保送无望则只能转攻高考(通常已临近高考),从而成为奥赛牺牲品。


原本是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发现数学精英的竞赛,在中国成为了学校与教育机构的政绩工程,和学生以进入优质中学和大学为目的的比拼解题技巧的强化训练。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根本不应该举办的“小学奥数”已经泛滥成灾。甚至有些幼儿园也开始搞起了所谓的“趣味数学”。


IMO中国获奖者成年后鲜有学术成就


IMO确实起到了发现数学精英的作用。从1959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经有几十位IMO获奖选手成年后在数学领域却得了过人的成就,并获得数学界的重要奖项。在1985年(中国首次参赛)后的参赛选手中有5人获得菲尔茨奖(4年一届,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将),12人获得欧洲数学学会奖,5人获得美国数学学会奖。而这其中没有一名是曾经的中国队选手。据《中国科学报》2012年的报道,中国选手在IMO获奖以后,很少有人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中国154位IMO参赛者中,将数学作为终身研究职业的仅在10位左右,其中一多半在国外发展。


取得重要学术成就的IMO获奖者中有一人特别引人注意,他便是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陶哲轩童年时即天资过人,7岁就进入高中就读,9岁进入大学,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铜牌、银牌、金牌。他在16岁取得学士学位,17岁取得硕士学位,21岁取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在他31岁时获颁了菲尔茨奖,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该奖获得者之一。(网易)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服务信息 | 推荐服务 〓

Copyright @ 2017 OZYOY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本页

客服号

公众号